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首页 | 学院概况 | 师资力量 | 招生信息 | 学生培养 | MPA | 学术活动 | 社会服务 | 校友中心 | 资料下载 
最新公告
更多>>

 

资料下载
更多>>
· 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教学科研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概况>>教学科研机构
 

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

、中心简介

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安全协同创新中心2014年10月筹建,2021年1月通过辽宁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认定。中心自建立以来,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指引下,面向环境、生态、资源和人口经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开展科学研究,在环境管理和民生安全示范工程的创新机制方面实现了社会服务功能。协同中心研究方向明确,区域特色明显,团队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显著。中心具有稳定经费投入、较好的发展基础和应用前景,申请继续建设。未来努力把本中心打造成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和国内领先的学术平台、区域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示范中心、打造水源地流域企业清洁生产发展的高校智库、建立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和信息资料的数据库。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水源保护区周边水源涵养区生态修复研究

针对水源涵养型植被的规模与特点,调查区域内水源涵养植被建设现状,分析确定水源涵养植被退化的原因、退化等级与退化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退化水源涵养植被现状,研究不同程度退化水源涵养型植被类型的抚育、改造、封育及人工促进生态恢复关键技术与模式,推进水源涵养区退化水源涵养型植被生态恢复技术的集成与应用。分析引起建群种缺乏的原因,评价人工纯林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涵养水源与改善水质的功能,通过间伐、抚育,地带性树种引进等技术措施,集成开发种源、苗源引进、调整林分结构、改善林下生境等技术促进更新与纯林近自然化,监测实施更新技术后的林分水源涵养功能变化情况。对退化水源涵养区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退化类型区流域的污染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理技术措施研究退化水源涵养区矿区生态修复水库污染负荷削减的作用;研究集成退化水源涵养区以矿山复垦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污染负荷削减的修复关键技术、方法与模式。

2.水源保护区生物资源调查及生物监测研究

调查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生物资源的现状,分析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变化信息,评价水源保护区河流水质的理化指标、生物指标,分析水生态结构与种类的变化,总结辽宁省水源保护区的水生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水生态与人类活动(水资源利用、土地利用、污染物排放、水利工程等)、区域自然特征之间的相关关系,判别影响辽宁省水源保护区水生态状况的主要因素。同时,研究污染物对辽宁省水源保护区水环境中生物种群结构、功能、演替规律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规律;筛查水污染指示生物,研究水生生物在水环境污染监测上的应用;探索基于水环境生物监测的水质快速诊断方法。

3.水源保护区光催化一体化水净化污水处理研究

目前针对水污染主要来源,即居民生活污水和工农业排放污水溶解有机物的主要处理方法有燃烧法、好氧生物处理法与厌氧生物处理法、以及活性炭吸附去除法等,都难以实现完全降解或者在处理过程中出现二次污染物,一般只作为一级与二级的初级处理进行,不能达到完全净化的目的。光催化水净化是一种新型的水体净化方式。通过利用光能来产生具有强氧化或者强还原性的基团,这些基团可与有机物或重金属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从而分解矿化有机有害物质,还原重金属离子。光催化水净化可降解难降解的复杂有机物,具有节能环保,应用操作简单的优势。

4.创新环境福利理论确立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和方式研究

合理界定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对象和范围,建立囊括被征地农民和体现区域发展公平的地方政府补偿体系,以及综合考虑水源地农民土地发展权损失、水源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和生态保护建设投入成本,建立水源地保护区生态补偿标准。按照“污染者付费”、“损害者赔偿”、“受益者补偿”的原则, 科学建立水源保护区区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补偿机制,明确生态补偿的具体方式和途径,采用“输血式”补偿和以发展项目补偿、就业补偿和技术补偿为主的“造血式”补偿相结合的方式。制定生态补偿金分担和分配方案,逐步完善包括评估体系、法律法规、社会伦理、管理效率等方面的生态补偿相关配套机制。逐步减轻水源保护区居民和县乡政府为保护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从根本上解除贫困性生态环境引发的辽宁省饮水安全潜在危机,调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者的积极性,确保上下游、左右岸全流域间的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5.建立水源保护区社会风险与民生安全评估体系和大数据协同预警与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依据水源保护区环境质量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环境技术操作指标和环境管理体系指标构建水源保护区民生安全评估体系,单项评价和区域综合评价相结合。同时预先设定的预警级别,对水源民生安全进行长期动态实时监测, 重点监控水源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产业发展、人口数量、民生安全等逆化(即退化、恶化)危机事件,确保在水源地出现突发水源污染状况之前采取预警措施,防患于未然。通过多部门统一协调合作,将涉及到水源区民生安全的危机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遵循优先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原则,结合相关环境政策,应用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科学、地学分析、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的理论,构建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水体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设计饮用水源地应急预案。同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识别、分析区域开发活动环境风险的主导因子,定性和定量分析水源地不同区域的人类活动对饮用水源地敏感目标的潜在环境风险,采用环境监测、环境预测、计算机软件集成和远程通讯等技术,建立可视化环境风险管理信息平台,为大伙房水库科学开发利用提供管理依据。

三、中心主任简介

 

undefined

 穆怀中  教授

穆怀中,男,经济学博士,辽宁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社会保障领域知名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获评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带头人。多次担任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管理学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国民经济收入分配、人口与社会保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在《经济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90余篇,公开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其中2项鉴定优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1项鉴定优秀;亚洲发展银行项目1项;主要参与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重大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7项。创建理论主要包括: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理论、社会保障梯度对接理论、三次分配中的生存公平理论、二元福利差及其养老补偿理论、国民财富人口结构收入分配理论等。


 友情链接:武汉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社工网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中国沈阳 辽宁大学 Copyright by 辽宁大学 辽ICP备:05001361号

地 址: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 邮 编:110036
电 话:86-24-62602247 传 真:86-24-62602247